近年来,以“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代理退保”为主要形式的“恶意投诉”问题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背后甚至形成了“黑色产业链”,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随着中国平安前5月保费收入数据的出炉,A股五大上市险企5月负债端“成绩单”正式揭晓。6月14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经过一季度的低谷期后,延续4月回暖之势,5月单月五大保险巨头实现保费收入1730.43亿元,同比增长11.59%。其中,车险业务占比也现反弹,5月,人保财险、平安财险的车险保费收入占比创年内新高。
6月11日,中再集团旗下中再产险在上海举行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创新发展研讨会。该实验室的设立是中再产险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支持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促进行业科技能力提升的重要实践,是中再产险构建再保险特色生态圈的关键内容,标志着中再产险率先布局科技在保险领域的前沿应用,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再保险中心的建设,在再保险领域建设跨上新的台阶。
5年近900次飞机延误,涉嫌累计骗取保险理赔金300余万元,近日一则关于某女子利用航班延误实施骗保的案件引发关注,而作为“作案工具”的航延险也被再次推上风口浪尖。事实上,近年来,航延险骗保的情况并不鲜见,市场关于航延险存在的必要性及是否具有浓厚的博彩性质等争论不绝于耳,同时,保险公司风控不严等问题也浮出水面。而在这背后,不能忽视的还有中小险企在整体综合成本率高企的背景下,发展航延险话语权不足,“亡羊”难“补牢”的现状。
昨日晚间,中国太保(601601.SH)发布公告,公司已于伦敦时间6月10日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正式刊发《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全球存托凭证的意向确认函》,公司宣布意向发行不超过1.13亿份的GDR,其中每份GDR代表5股公司A股股票。
近日,中国人寿发布《关于服务“六稳”、“六保”大局的工作方案》,立足国有金融保险集团职责,以稳中求进、前瞻谋划、综合施策为原则,一揽子推出26条重点举措,并分别列明责任单位和责任部门,进一步引导中国人寿全系统200多万名干部员工和销售人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机构投资者如何看待资本市场走势备受关注。作为资本市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握有超19万亿元投资资产的保险资金如何备战后疫情时代更是牵动市场神经。6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延续一季度的趋势,二季度以来险资对上市公司的调研热情更加高涨。就板块而言,未来成长性相对确定、符合我国经济转型方向的医药科技行业个股备受青睐。分析人士指出,当前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处在历史均值水平,港股估值更是处在历史底部区域。如果从长期视角来看,权益配置价值有所提升。
6月9日,中国平安在国际专业财经杂志《财资(The Asset)》举办的2020年“三星可持续投资大奖 - 机构投资者,ETF及资产服务“中,获评为“年度中国最佳ESG投资机构-保险类”。这是中国平安连续两年获得此项殊荣。此外,中国平安所推行的《平安集团低碳业务和运营政策》亦获得该杂志编辑部三星推荐。
从排队疯抢到门可罗雀,内地居民对香港保险的狂热正逐渐降温。近日,来自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以下简称“香港保监局”)的一组数据显示,一季度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新单保费惨遭“腰斩”,对香港新单保险市场“贡献”更创下近八年新低。受其影响,香港长期业务新单保费收入也应声下跌近三成。缘何一季度内地新单保费遭“腰斩”?内地居民又青睐哪些香港保险产品?随着疫情逐渐平稳,下半年,香港保险新单市场会否实现回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稳定,“开门红”未红的保险业,4月经营状况能否迎来“晚春”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5月31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业内独家获悉的一组数据显示,4月保险业利润总额实现337.45亿元,环比大增32.01%,而拉动利润增速转正的功臣非投资收益莫属。有分析人士指出,4月股票和债券成交情况较红火,利好政策也频出,险资偏爱的科技和医药行业都出现了大幅上行,预计二季度保险业还会实现恢复性增长。
16.6万亿元是保险业“浇灌”实体经济的最新成绩单。为发挥保险资金来源稳定、成本较低、期限较长等优势,让实体经济获得更多源头活水,5月27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对符合国家导向的投资项目,从投资范围、投资比例等给予政策支持。同时,还将建立保险资管产品注册服务绿色通道、改革投资管理能力备案机制、拓宽服务实体企业范围等。在业内人士看来,助力实体经济利国利民,但险资在具体投向和标的选择方面仍需谨慎对待,防范信用风险并尽量避免“踩雷”情况的发生。